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學術.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學術.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新年


2009是特別的一年
雖然對於拿到博士這件事沒有什麼感覺 (甚至連畢業照都沒有拍)
不過2009應該會是我們完整待在國外的最後一年

研究上面來講
今年是倒吃甘蔗經歷無數投稿被拒絕後
終於在09年的十月開始接連有兩篇文章被接受 而且另外三篇前景看好
其中特別開心的是我冠羽的研究
一篇花了兩個禮拜寫的(加上一個禮拜等別人意見修改)
很快地被一個不錯的期刊接受
讓我的信心指數提昇不少

同時搬來劍橋以後
跟這裡的老闆也合作超級愉快的
似乎很快變成了好朋友
一個禮拜都會一起去系上的交誼廳喝兩次咖啡
就像在康乃爾的三老闆一樣
他也是那種五分鐘就可以了解你說的興奮突破是什麼的那種人
加上劍橋這裡老師教書的份量不像美國那麼重
我們有很多時間可以一起討論
所以 研究上面的進展也很快
應該在2010會跟他一起至少有兩篇不錯的文章吧
也跟他學了不少東西

同時也還是跟康乃爾的三個老師保持聯絡著
分別有不同的合作在進行著
其中跟大老闆合作的review經過無數次修改後
(老婆看他寫給我的e-mail說 連這個都要注意 難怪你要改這麼多次)
終於已經接近完稿了
說實話 我真的不知道寫一篇長的文章有這麼多東西要注意
這也大概是大老闆文章算起來不多 但是常常都是經典的原因吧
所以在這兩年合作這篇文章的過程中
對我的寫作技巧也是提昇不少

我想我可以一直過得這麼順利
是運氣好在各個階段一直有這麼多個貴人相助
還有最感謝就是我的老婆啦
跟著我東奔西跑 辛苦地照顧著小Wii
也感謝來英國幫忙的媽媽
忍受英國又濕又冷的冬天
讓我可以更專心工作

很少許什麼新年願望
不過 今年我非常的希望在2010可以有三篇文章被頂尖的期刊接受
總共可以有再五篇被好的期刊接受
(才不會顯得自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p)

2010大家台灣見!

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寫文章(論文)的節奏:村上春樹 「關於跑步...」


「就算什麼也沒寫,我每天還是一定會在書桌前坐下來,一個人集中意識」
村上春樹~關於跑步 我要說的其實是......
所謂喜歡的作家
大概就是可以把你心裡想的事情
用很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吧
村上春樹寫道
對於小說家來說 最重要的資質除了才能外
專注力與持續力 是最重要的兩個特質
並且用跑馬拉松來比擬寫作

看了真的是非常有同感
過去每年五個月的野外季結束
回到辦公室 常常都是兩個禮拜渾渾噩噩
很難真的寫什麼東西
就有種感覺好像寫作就像準備運動比賽一樣
必須要調整體能與技術狀況
不斷的練習 保持一定的節奏
不是拍子拿了就可以上場

沒錯!
就是一種固定的節奏
好像要讓腦子習慣思考與一字字寫作的過程

小Wii剛出生不久後
和現在的老闆Reeve(過去的三老闆)聊到
他也說
有了小孩以後 重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節奏

對我來說 大概就是保持每天都要寫一點東西這種狀態吧
現在每天的規律大概是
七八點小Wii起床跟著起床哄他 陪他玩
可能的話 順便洗碗 喝杯咖啡
讓一大早(五六點)起床餵他的老婆多睡一會
常常一個多小時後 再把小Wii抱給老婆餵奶
然後老婆開始接手照顧
我則可以開始專心寫東西 特別是白天小Wii在睡覺的時候
或是老婆在餵他吃東西的時候 則可以心無旁騖專心用功一下
然後在必要的時候 支援一下照顧小Wii
有了小Wii以後 能用功的時候 就比較不會打混
因為會想到等他醒了要專心就比較難了 反而比較會把握時間
所以其實效率還不錯
最近一個多月把過去寫的東西整理投出去了四篇
下個月應該還會再投出去一篇
(雖然什麼時候被接受或是會不會被接受是沒有辦法控制的啦)

附上幾頁覺得寫得很好的章節
(來自p91-94, 村上春樹 關於跑步,我要說的其實是...)
給有在寫文章的大家參考
每天都可以靜下心來一段時間 是非常有幫助的















































Thursday, August 7, 2008

終究還是劍橋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最近諸事纏身 所以比較沒有時間發文
小Wii還沒報到 不過應該也就是這幾天了吧
研討會則是星期天開始 (我星期天就要報告)
又開始養黃蜂做新的實驗

不過 還是寫了封信給劍橋的老師
本來他要來研討會的 所以寫給他跟他約要談博士後的事情
不過他回信說 他的太太提早生 所以他不能來了
但是 他說他非常歡迎我去他那裡做博士後
他說最好是申請英國的牛頓獎學金
不然他說劍橋也有一個內部(沒有對外公開)的獎學金可以申請
還說 他相信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辦法讓我去

雖然他會讓我去 我也不是很意外
不過 還是非常高興
這樣應該有九成確定會去劍橋當博士後了

大老闆剛好有來學校
剛剛跟他聊了一下
他是一直都認為劍橋是對我最好的地方
他覺得我應該有信心
可以下定決心 讓去劍橋當博士後 這件事情發生

結果繞了一圈
現在應該會去英國的劍橋
只是什麼時候會去
可能要等十一月中台灣的獎學金確定才知道

其實本來是做好留在美國的打算 (留在康乃爾和去哈佛)
但是自然而然地 還是決定去了劍橋
(因為這次研討會 覺得不跟劍橋的老師談一下很可惜 所以跟他聯絡
結果他就爽快地答應讓我去做博士後 )

最先想到的是本來決定留在美國後
剛買了幾個月的電視
想到去劍橋以後
不能用高畫質(HD)的電視看洋基的轉播
而且買電視後王建民就受傷了 只看了一場高畫質的王建民轉播
就覺得有點捨不得呀

頓時 研討會的壓力就減少了一半
因為本來想說 要好好表現給劍橋的老師看
現在就比較平常心啦

Tuesday, July 1, 2008

最近投稿的一點心得

其實上個禮拜投的稿子是投到Science
Science的作者須知 上面就有寫說
75%的稿子會在一個禮拜內被編輯與他們特約的科學家退稿
根本不會送出去深入的審稿
而即使被送出去審稿
還是會有約2/3的稿子被退
今天剛好是投出去的一個禮拜
所以 希望我們的稿子已經被送出審查

其實我的三老闆一點都不喜歡投Nature Science這兩個頂尖期刊
雖然他博士畢業那年就投上了兩篇Nature
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個期刊 於由大部分的稿子都會被退稿
所以他覺得上的機會太隨機了
而且這兩個期刊的格式跟別的期刊不一樣
沒上的話 還要另外改寫
當然啦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大概他的學術地位已經不用nature science來加持了
他都跟我說 文章的內容比較重要
當然啦 他覺得好的內容 他通常也是投到很好的期刊 (通常是PNAS)

最近投稿的心得是
因為我們做的是理論的研究
而在行為生態領域裡
其實懂數學模式的人很少
同時懂得數學模式跟實驗研究(empirical studies)的就更少了
懂實驗研究的可能不懂理論
懂理論的人可能不懂實驗研究

所以稿子常常都是外行人在審 (因為可能是懂實驗研究的人在審)
之前和D一起投的稿子被退
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review不懂
所以誤解稿子 所以雖然其他兩個review都說不錯
文章還是被拒絕了
不過 後來我們修改以後 D又寫了rebuttal letter(就是寫給編輯解釋review錯了)
editor接受我們的抗議 所以現在稿子又被送出去給別的review審查

最近我有一篇投到behavioral ecology
前幾天收到editor的信
說有一個review無法從我們的式子得到我們的結果
所以說我們解錯了 所以說我們的結果錯誤
Editor寫信來要我們解釋 他會直接寄給review
而不用在之後再重新審稿
因為 通常如果結果有錯 都是會被拒絕 也許editor會建議修改以後再投
但是這樣又要過幾個月了
這次我在想是因為我三老闆的名聲
所以Editor不太確定 到底是我們錯還是review錯
所以先寫信來問我們
不像之前我和D投的review說我們錯 Editor 就退稿了

收到這種誤解的reviewer comment實在是會讓人很幹
因為看他評論的內容就知道 這個review根本不懂怎麼做模式
所以才無法複製我們的結果
然後我就得花個兩三個小時 整理像上課一般的材料
跟他一步一步解釋這個東西是怎麼算的
然後 也不確定review是不是真的能懂
因為他可能根本不會用算這些東西的軟體或式子

所以投這種理論的稿子的時候 運氣的成分就相當重了
碰到這種不懂裝懂的reviewer就慘了

據當過多年編輯的Walt跟我說
他當編輯的經驗是
如果有一個review說這種稿子錯
他通常都會退稿
因為如果是 reviewer錯 投的人就投到別的地方就好了
但是如果reviewer對了 登一個錯誤的稿子就麻煩了

其實這是我們領域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像有一本寫理論的教科書前言寫的一樣
他說由於我們領域主要的理論基礎都是這些數學模式
但是 有能力直接閱讀這些數學模式的行為生態學家
卻是少之又少
他的比喻是 就好像我們領域的真理是用拉丁文寫的
但是 大部分的人卻不懂拉丁文
只好靠人家翻譯去瞭解這些拉丁文的真理

這兩年真正懂得理論以後
看paper的時候 就常常有這種感覺
很多paper真的是在浪費時間
很多爭議 其實一點也不是爭議
例如天擇的單位是什麼 是群體還是個體還是基因 (level of selection)
現在很多人在鼓吹 新的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
但是事實上 這種新的group selection 跟 個體或基因選擇 根本就是一樣的東西
這個東西大概在二十年前就已經確定了
但是 你如果去看文章 一直到現在 還是有一堆文章在討論這個問題
主要的原因 其實就是絕大部分的人 沒有辦法自己去閱讀原始的數學式
只能靠人家翻譯

當然啦
實驗生物學家出身的我
若不是跟三老闆這幾年來的問學
大概也沒有辦法瞭解到現在這種層次
剛來的時候很困窘的發現自己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例如kin selection跟inclusive fitness的差別 這種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懂
inclusive fitness 跟neighbor modulated fitness 的差別也不懂 (現在可能懂70%)
(但是很不幸的可能我們領域95%的科學家都不懂)
昨天看一本最新的行為生態教科書 作者顯然也是不懂這些概念

在搖頭嘆息之餘

轉念想一想
大概也就是因為這樣
我們才比較有可能混口飯吃吧
在台灣的經驗讓我瞭解
現在可以跟大老闆三老闆這種頂尖的科學家在一起做研究 是多麼的幸運
也慢慢瞭解到自己的專長是什麼
自己覺得幸運之餘
大概就是應該努力多寫一些paper
幫助大家瞭解這些事情吧

------------------------
話說那篇投到Science 的稿子
雖然被接受的機率很渺茫
但是 我是從坐公車拉鈴(一種利他行為)
三老闆是從龍蝦的遷徙行為得到靈感
然後我們的結論是討論怎麼鼓勵
大家去實行利他行為 對抗全球暖化
我還蠻得意想到這個應用的
等發表出來再好好跟大家分享囉
------------------------------

Friday, June 27, 2008

英文寫作的好幫手 Collins dictionary

來分享一下
一個我覺得非常好用的英文字典 Collins dictionary
是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開始用這個字典程式

我覺得他特別的地方在於這個字典收集非常多例句 (如圖 可點選看大圖)
所以可以很容易去找 想要用的句型
另外在文法解釋的部分
他除了講 怎樣寫是對的以外
還會特別提醒怎樣寫是不對的(如圖)

另外 同義字的收集也非常好(如圖)
所以對寫作來講
就非常有幫助

其實以前去上寫作課的時候
老師常常是用google來查看看用法
因為科學領域常常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用法
所以老師就會查看看是不是很多native speaker會這樣用
不過google 資料比較參差不齊
需要比較好的判斷力不適合新手

所以我非常推薦這個字典程式囉




Wednesday, May 21, 2008

前途隨想(五): Make no little plans


Make no little plans; they have no magic to stir men's blood...Make big plans, aim high in hope and work.
Daniel H. Burnham (1846 - 1912)

自從目標要去申請Harvard fellow後,無形中開始更兢兢業業了起來,覺得要在這三個月內好好拼一些成果出來。
就像我很喜歡 E.O. Wilson的一段話
"Scientists, I believe,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ose who do science in order to be a success in life, and those who become a success in life in order to do science. It is the latter who stay active in research for a lifetime."
一個好的職位對做研究來說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吧!(對很多事情來說也是吧)

Wednesday, May 7, 2008

還沒有發表的原因

相信版上的大家
可能很多人跟我老婆一樣 覺得聽我講我的研究成果
都覺得像「狼來了」一樣
整天 講發現這 寫了那
結果 過了這麼多年
連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文章都還沒刊出來

其實 我本來是想說
等我的代表作出來以後 才來解釋一下為什麼
不過 顯得還沒等到這一天
我自己已經覺得不好意思 得出來辯解一下

我想 最大的原因
應該是基本功還不足
也就是說 這幾年雖然寫了一些文章
但是 還沒有到那種 寫完了以後
不需要什麼大修改就可以直接投的地步
舉例來說
這次寫的review雖然號稱寫好了
但是什麼時候可以投出去
我其實也沒有什麼把握
因為 還有很多修改的工作要做
這篇看起來是大老闆會幫忙我
不過 因為是需要別人幫忙 時間基本上就比較難控制
更別說超級忙人的三老闆 有篇稿子已經躺在他那兩年了
他大概跟我講過十次下個禮拜會改好了

不過 這些年 從冠羽的 到模式 到review
回過頭去看自己以前寫得東西
也會有以前怎麼會寫這麼爛的感覺
不過 三老板安慰我 即使他自己現在看十年前寫得東西
也會覺得怎麼寫得這麼差 要我不要太心急

另外一個原因
應該是想要弄到盡善盡美 所以希望稿子都可以先請三老闆過目才投出去
偏偏他是個大忙人
不知道有多少學生老師 請他看東西 想跟他討論跟他合作
所以也沒法催他快
所以我有兩篇稿子 其實已經請數人過目也改過數遍 但是還在三老闆那排隊等最後定稿
一方面大概之前我也不急 一方面實在是他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建議

總之 現在要畢業了
有要在九月前把東西盡量刊出來 以便可以申請好的工作的壓力
希望 速度會快一點

知音 (you know my music)

花了三四月寫的review終於在前陣子正式寫完
寫了大概六千字的超級長文
分別寄給大老闆二老闆和好友Dustin看
結果 二老闆和Dustin給我回應

二老闆幫我改了英文 說 「It’s really long and meandering」
意思就是太長而且不夠精簡的意思

Dustin似乎覺得還可以 給我一些蠻specific而有用的建議
但說 他幾乎覺得這個文章太短了 建議我應該要分成兩篇
分別都寫更多 把我的觀點寫得更清楚一些

聽了他們的反應 說實話有點失望
因為覺得這個review是我嘔心瀝血之作
於是 因為想說要在短時間裡面 發表一些好的文章 才比較好申請職位
所以 決定要把這個review先放一邊 等也許九月以後再繼續寫

結果 前幾天 大老闆跟我說他看了
結果他竟然跟我說
「剛開始覺得對社會生物的演化不可能像我講得這個簡單,但是仔細想A、B、C、D例子,竟然都可以解釋。」
他說我的review解決了他們一直都沒有想清楚的事情
「很少在一篇文章裡面看到這麼多好的新概念」
「這是他二十年來看過最好的review之一」
(諸多溢美之辭 .......)
他看懂了許多 我覺得的突破
其實 本來很怕他是會最不喜歡的人
因為 我檢討的理論很多都是大老闆提的

老實說 我聽他誇獎我的時候
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因為 這篇我覺得是到目前為止的畢生精華
終於有人讀得懂我的突破在哪裡
興奮得跟大老闆說 我們中文形容這樣的感覺叫
「you know my music」
他會心地笑了一下 說他可以體會這個說法的意思

顯然大老闆的確是對我的review感到興奮
他說他在不同天 讀了兩次 都分別對裡面寫的突破感到興奮
而他計畫 跟我仔細的跟我討論 我寫的每一個概念
我們真的已經連續討論兩次了

不過 我高興歸高興
也一直在想
為什麼其他人看不出來或是對我的突破沒有同樣感到興奮
我想原因之一 當然是我寫得不夠清楚
而大老闆因為很多理論是他發展的 所以他有足夠的背景知識
去讀懂我的突破
當我這樣跟大老闆講時
他顯然覺得 文章的問題不是很大
只是有一些地方 英文與遣詞用句要更小心與清楚一點
他說 他樂意幫忙我這些

於是 我從失望與自我懷疑的深淵
又對我的review有了雄心壯志......
真是不能感謝我的大老闆更多了

(至於三老闆 因為我們一起弄得東西太多了 我還沒寄給他看)

Friday, May 2, 2008

前途隨想(四)Harvard fellow

今天睡得有點不安穩
大概很少碰到這麼難決定的事情吧

也很難得 大老闆跟三老闆會有建議不一樣的時候
而他們兩個人也是對我學術方面 最瞭解的兩個人
也是我學術生涯 最信賴的兩個心靈導師吧

這兩天突然有點瞭解 自己為什麼那麼想申請Harvard fellow了
其實說穿了
就是想站到一個足以證明自己的位子
這樣可以不用在美國教書 就可以有足夠顯赫的資歷回台灣
因為這個Harvard fellow一年大概只有十個左右名額
任何領域的人都可以申請
生物方面一年大概只有一到兩個
給三年很好的薪水 完全自由隨便你要做什麼
所以競爭非常的激烈

不過他們只接受博士畢業一年內的人申請
所以 我還是得今年申請
早上跟三老闆談了一下
調整了一下投稿計畫
決定要把重心放在我們覺得最有可能上nature的文章上

其實 大概得到這個Harvard fellow的機會 應該是微乎其微
不過 我想以這個為目標
會讓我有一些壓力在短期裡面 (申請截止是今年九月五號)
讓自己的履歷變得更好看 (決定不能每天晚上都看洋基轉播了)
這樣到時候 沒中哈佛這個
也有比較好的資歷可以申請其他的職位

雖然這些好像還是很久的事情
但是如果今年十月拿到博士
其實正常是去年可能就要申請 這樣畢業以後才有工作
但是我如果去年花時間找 可能今年根本畢不了業

而我現在得同時想
畢業以後 要申請台灣的獎學金去哪裡
而這一年博士後 要去哪裡做
則又跟我明年想去哪裡 有很大的關係

想一想 就覺得時間不夠用啦
需要更用功一點了

Thursday, May 1, 2008

前途隨想 (三)

早上寫e-mail給三老闆
跟他說關於前途我有點疑惑
剛剛他很有義氣的趕來學校

我先是問他覺得哈佛如何
然後問他如果他是我 他會選擇去哈佛還是劍橋
結果 他婉轉的說
劍橋在我們領域是比哈佛好
但是 他覺得對於博士班來說 可能學校的名聲比較重要
但是對博士後 因為是自己作自己的工作
所以 名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
(所以翻譯是他覺得 哈佛比較好 應該是錢比較多又可以自己作自己想做的事)

我就跟他說
我覺得我現在要去申請Harvard fellow應該是不可能
會不會我一年以後申請會比較好
然後 我先用台灣的獎學金申請去哈佛
他基本上覺得這樣也不錯
後來 我想一想就說 如果目標是在這一年產量高一點
那我乾脆多在Cornell留一年 (希望可以用台灣的獎學金)
(因為我跟他有很多東西要完成)

他顯然是贊同的 只是他一直沒有提
因為他覺得 他算是當事人
我留下來對他很好
所以 他不好表示意見

所以呢
我想我應該決定留下來吧
雖然這個決定可能不是大家看起來最好的

前途隨想(二)

為了準備星期二的演講
一直準備到早上七點半才睡
睡了三小時 就去報告冠羽的結果
很少熬夜的我 一直到今天還覺得有點累

這次 算是第一次真正好好分析了冠羽這四年來的成果
結果還蠻不錯的
所以 應該算是在我的指導老師間大受好評
演講完的會議 現在確定會在今年十月中口試吧
如果 我可以把承諾的兩篇冠羽的稿子寫出來的話

所以 和老師們的會
大部分都在談博士後要幹嘛
大家講了一些我可能可以考慮的地方
其中 三老闆說也可以考慮去哈佛 (Harvard fellow)
說雖然很難申請 但是申請中了
他們會給相當於教職的薪水 也會給一些研究的錢

其實 他說的當下 我是想都沒有想

因為 當初三老闆申請到哈佛
當大名鼎鼎的E.O Wilson的博士後 時
他是有兩篇Nature和一篇PNAS加上一些 都很頂級的發表
而 前兩年 我的朋友Dustin申請時 有一篇Science加上一些不錯的著作都沒有上
不過 這樣良好的待遇 還有更重要的應該是那個職位代表的名聲
好像深水炸彈一樣
讓我這兩天都在想 我是不是應該也要朝這樣的方向去呢

於是就在想 是不是應該試著申請台灣的博士後獎學金先去哈佛一年
這樣可以申請到Harvard fellow的機會 應該會高一點

昨天跟剛拿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職的Dustin通電話 聊到這個
他顯然覺得 這個是個不錯的點子
他說我要是帶著台灣的錢 全世界應該沒有地方會拒絕我
這樣當然是讓我更加煩惱 因為其實我是覺得劍橋是比較適合我的

早上大老闆打電話來
又趁機問了他一下
顯然 在他心中 哈佛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地方 (以研究生態的來說)
以他的話來說 就是階級很深
而且 實驗室之間 交流比較少
其實 以前也聽三老闆講過 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所以當初他拒絕了哈佛的教職

相反的 劍橋則不是一次聽人讚美
當初Walt也是跟我讚美不已 大老闆也是對劍橋讚不絕口
不過他則是鼓勵我
不要一直只想著台灣的獎學金 免得到時候落空
應該想一下 有沒有可能直接申請劍橋的錢
我就一直覺得我現在不夠有競爭力
連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都還沒有
他就要我不要緊張 說要對自己有信心
總之誇獎了我一下 說發表這些文章就是這幾個月的事情
所以應該還是多想一想 各種申請錢的可能
前天二老闆也講說 他的另一個剛畢業的學生
也拿到兩個博士後獎學金
總之就是跟我說 我應該不算沒有競爭力的意思

哈佛的名跟利是個很大的誘因
不過 我想我在劍橋應該會比較自在吧
所以 結論應該還是比較有可能去劍橋
不過還是會再跟三老闆聊聊看他覺得怎樣

Tuesday, April 15, 2008

象牙塔的必要

對我來說 (也許對大部分做研究的人來說)
在腦海中保持研究的問題其實是相當重要的
這不是說隨時隨地 都在有意識地想研究的問題
記得曾經寫過 我重要的突破
常常都是在散步回家 在洗澡 洗碗 或是睡覺剛起床 想通的
潛意識的消化 好像相當重要

會這樣寫
是今天起床又想通了一個 覺得還頗重要的觀念
覺得非常興奮!!!
剛剛跟大老闆講 他也覺得相當讚!
在這裡 大家常常討論完 或是有瓶頸
常常會講 Let's sleep on it and discuss tomorrow.
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呢
帶著問題入睡 的確 有助於解決問題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
就是 自己要盡量不要讓很多其他的事情 佔據思緒
例如 要克制在網路上用腦袋發議論和人討論問題
不過是蠻難的啦 還是會對很多事情感興趣
只是得適可而止
適時的自己關回象牙塔......

Saturday, March 29, 2008

前途隨想(一)


昨天朋友D跟我說 紐約某名校提供他教職
而他也決定要去教了
然後又再一次力邀 問我一年後要不要當他的博士後(postdoc)
因為之前有跟他說 我想去劍橋作博士後 可能一年 也許更長
他就說 到紐約來這樣你太太想找什麼工作都可以
要我考慮這個可能性

其實 我本來是想都沒有想的
覺得跟D就像現在這樣合作關係就很好啦
不過坐公車發呆的時候
就覺得 好像在紐約市住個一年
以人生的體驗來說 好像也不錯耶
如果他給我足夠的自由的話 好像也還蠻有趣的

卻也不禁感嘆好像 在美國跟在台灣受到待遇差很多
特別是別人的眼光

這次回台灣一個月
發現別人看我的眼光 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就在想 我要為這樣的眼光 而留在美國證明自己嗎?
這樣是不是很幼稚
這好像是老調重彈 只是 當真的又再去親身經歷這種推力
感受又更加深刻
不過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第一作者發表的我
人家會這樣看 大概也是很正常的吧
只是我開始懷疑 今年即使有五篇 差別會多少呢

試了一下最近流行的網路媽祖
問說回台灣教書的事
哈 抽到的籤詩竟然是:

欲去長江水闊茫
前途未遂運未通
如今絲綸常在手
只恐魚水不相逢

話說 我是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
不過覺得 這個籤詩對我這樣的人真的是很有啟發
讓我好好反躬自省一下
自省的結論是 還是以做三年左右博士後研究 在美國找教職來規劃好了

以最近流行的棒球來做比喻的話
如果要進中職好的球隊如La New有困難的話
那就先到美國小聯盟奮鬥 以上大聯盟為目標吧
嗯 如果有人覺得這個比喻邏輯不通的話,
那大概是有一些不足道的過程被我省略
但是 就是這個不通的地方 是特別傳神的啦

p.s.用前途隨想(一)是我想這個話題,應該會繼續有(二)(三)(四)....下去吧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大環境扭曲 學術風骨何處尋 (重點在評論)

湘帆/北市(大學教師) 中國時報 2007.12.26

最近貴報在呼籲、國內知識分子聲音為何不見?其實這是值得學界深自反省的機會。

台 灣解嚴之後,由學界高舉歐美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大力推動教育的鬆綁、放權,以至造成台灣廣設高中、大學後,今日大學十八分的後遺症,還有十萬流浪教師的投 資浪費問題。另外,在不諳先進國家重質不重量、鮮少人看重商業資料庫的學術傳統的情況下,急於建立量化指標,硬是將鮮為人知的美國商業集團:SSCI、 SCI等資料庫當成國科會研究補助與大學升等、評鑑的指標,對台灣學界所造成的扭曲現象,迄今難以收拾!

學術界文不文、理不理,每位大學 教師,尤其是年輕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們為了生存、升等,只好拚命寫期刊論文、題目超短線、拚數量業績,拉關係,根本忘了學術的本質為何?難怪學術界不敢、 也不願對社會亂象發聲,以免拿不到研究經費、得罪期刊審查者、影響學校評鑑、甚至危及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申請。

一位受邀來台進行大學評鑑的 香港大學主管感嘆:過去一向講究學術風骨與道德勇氣的台灣學界,現在卻變得目光如豆,連一些剛從國外名校返國的博士,在上述種種的壓力下,只能每天關起門 來斤斤計較於SSCI的發表與國科會的申請,不但目光變得短淺,連社會關懷的熱情也逐漸消失,遑論針砭時事。

因此,在探討國內知識分子的噤聲不語之餘,學者若能以身作則的進行反思,才能重新樹立知識分子的風骨,也給社會一個交代!
-----------------------------------------------------------------------
最近這種文章充斥報章
好像重視SCI 重視發表是一種罪一樣
(不談 SSCI 因為我不研究社會科學 對社會科學不瞭解)
好像 因為重視發表 重視SCI
是造成學界短視近利等問題的根源
我只能說
這些人要嘛學術水準不足 所以困難發表是這種SCI制度的受害者
所以出來捍衛自己的既有利益
不然 就是 一點都不瞭解台灣的學術界

其實SCI一點都不是鮮為人知
許多國外評鑑 也有引用這項數據
是個很重要的參考
很多知名期刊也都把點數放在網頁上做宣傳(見圖 impact factor)
貶低這資料庫的意義 真是阿Q式精神勝利法

所謂期刊的點數 簡單的解釋
就是該期刊 一篇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換句話說 通常重要的文章 才會有人引用
所以可以從點數看出期刊的品質
但是 當然這樣比較會有一個缺點 就是越多人研究的領域
期刊點數越高 所以跨領域的比較點數 可能要非常小心
不見得公平

其實 前文之類的批評 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之前有統計 台灣文章SCI發表的數量很多
但是文章被引用的次數相對偏低 是有點重量不重質
但是 但是
其實 解決得辦法很簡單
就是 不要只比期刊點數而已
可以直接比 發表文章 扣掉自我引用後 被引用的次數
這樣就可以做為文章品質的指標
你說....台灣科學主管人員不知道嗎
據二手管道說 他們當然知道 只是 這是下一步
怕一下推太急 反彈更重

說國外重質不重量 沒錯啦
美國名校很少要求博士班畢業要有兩篇SCI的
申請美國國科會(NSF)計畫 也不像台灣
直接有百分之多少 是用發表算分數的
要說選院士 學術界的地位 世界權威
也不是比發表點數的
但是
台灣有這樣的條件了嗎
台灣很多領域就像生態一樣 也就那麼幾十個教授
你審我的國科會計畫 不給我過
下次換我審你的 就要你好看
這些事情 層出不窮
不然就是靠關係 認識什麼處長 或是什麼官
計畫就可以過 升等就沒人敢擋
現在至少 有很大一部份是算分數
要跳過分數高的給分數低的
至少要給人家原因

說實話 個人認為
真的有能力做世界頂尖研究的人或團隊
一點也不會 因為這個制度而影響
因為 基本上現在審查
國科會是算五年發表
台大教授升等審查 也是五年內發表
換句話說
只要五年內 有一些好的發表
應該就沒有問題
不要跟我說 很多大作要累積十幾二十年
因為以理工科來說
沒有說什麼 十幾二十年沒有什麼發表
然後突然發表一本改變世界的物種原始(曠世巨作)
寫書通常是發表的累積 因為發表SCI文章有同儕審查
寫書 則是有出版社出就是書
(當然 要在國際出名的大出版社出書也是相當難)

再換句話說
如果達爾文來玩這發表遊戲
他的物種原始
不知道可以拆成幾篇 nature Science發表
然後再統合成書
這兩者是不互相衝突的
(顯然這些抱怨的人可能沒有寫過書)
換句話說 這些規則
對前端的人根本沒有影響
有關係的是那些要掙扎才能發表的人

大家不知道記不記得台灣在還沒開始改革 要求發表
學術界是怎麼樣的?
以我的經驗來說
幾個我認識的名校畢業洋博士
都是回台灣十年沒有重要發表
但是關係好 計畫經費一樣拿
也有整天在外面演講 教學研究一塌糊塗的

結果 開始完這一套發表遊戲後
大家不得不開始
想辦法發表 各種辦法
結果好幾個 兩三年內就發表了好幾篇文章 然後生教授
也有玩不下去的
就從台大退休 轉到私立學校去教
也有聽說中研院大老級研究員
沒有發表 在所上會議被檢討
所以也在想辦法 要發表
以我來看 至少現在大家都要多多少少做一些研究
不能像以前一樣 進了大學當教授 就高枕無憂

以我來看 種種矯枉過正的SCI現象
還是遠比不上 有評鑑以後對台灣學術界的正面影響
那些矯枉過正的現象 (你要問我 我是親身經歷了一堆)
是不管有沒有SCI發表問題
台灣也都有的
說穿了 還不就是投機取巧 考關係 走後門 等
訂什麼遊戲規則 台灣人也都會試著這樣做的
這不是三年五年可以改的

我覺得台灣學術界的問題
絕對還不是太注重發表而影響教學
離那一步還很遠很
我覺得 還是教授們外務太多
不重視研究 教學
一直看到 這種發表扭曲論的文章
真是覺得想吐血

如果台灣學術界不重視發表的話
那我就真的不太敢回去了
因為那樣 又回到之前搞關係哈腰的時代
慘呀!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絕對的權力: 學術中的師徒關係

這幾天像突然被雷打到一樣倒楣
起因是大老闆跟二老闆討論要幫我找明年的錢
結果二老闆 問了幾個管道都似乎行不通
所以就寫了封e-mail跟我說 可能明年要準備當TA
我聽了晴天霹靂 衝動之下簡短寫了封e-mail說
如果要當TA的話 我寧願早點畢業

結果衝動型的二老闆 馬上就回說
他明年要辦研討會 所以如果我堅持要push明年畢業的話
他考慮離開我的committee (就是不當我的指導老師的意思)
還說 我對於教書很懶惰云云

我看了暗自叫苦......
總之e-mail不是討論複雜事情的好工具
就像BBS筆戰永遠不會有結論一樣

趕快打電話給我的大老闆求救
這應該是第一次這樣無預警的打電話給他
結果 大老闆的老婆說 大老闆正在閉關寫作中
之後再回電話給我 這時是星期五中午

結果 整個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
大老闆都無消無息 也沒有寄e-mail給我
跟大老闆情同父子 我非常相信他
所以 星期六還玩得很開心
星期天 就開始小小擔心起來
想說 「不會吧 之前還在長考是不是應該去申請教職 結果現在連畢業都有問題
難道我就因為二老闆這樣 就要浪費一年的青春?」
想到就覺得心情雜亂 開始一點戰鬥力也沒有
不過 想到只要還有大老闆 事情應該就還有有救
只是 難免又想 他會不會跟二老闆想一樣
那我就只好去搬 一直是好朋友的三老闆當救兵了

在我們這當doudle TA是全職的工作 幾乎沒有辦法做什麼研究
過去幾年 我總是有幾個月這樣 雖然學了很多教書的技巧
但是 相對的幾乎也沒有什麼時間寫作
所以如果我的最後一年還要當TA 那我的論文寫作一定會受很大的影響
大概也很難去找很好的postdoc

這幾天 等電話的過程中
應該是在康乃爾這麼多年來
第一次 感到有點無力
命運掌握在別人心情的感覺 真是
非 常 的 糟 !!!
這大概 也是在PHD版 永遠都是一堆幹譙老闆(指導老師)的原因吧
因為老師絕對的權力 學生絕對的弱勢
學生會不舒服在所難免吧

幸好 今天大老闆打電話來
跟我保證 「當TA絕對不是選項」
鬆了一大口氣...... 談了各種可能
深深覺得 有一個可以這樣幫我設身處地著想的老闆
真是非常非常的幸運

想起來在康乃爾這幾年
由於我有三個老闆
大老闆 像是父親一般 深深影響我待人處事 研究生涯的規劃 從大師問學 更是種享受
二老闆 則是 非常注重細節的人 也幫我爭取了很多錢
三老闆則是我最常討論學術問題的對象 從他那學了很多看問題的方法
他的學術素養 大概是至今 我少數仍覺得莫測高深的人吧
這種多老闆的制度 讓我整個求學過程 一直非常的舒服
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判斷 就影響我的學術生涯
我的老闆們也多是很好的人 非常的尊重我

這次的烏龍事件 就當是體會學術中權力不平等的課程吧

p.s.(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建議可以找天才的學徒這本書來看看)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返鄉的路

「旅行 是 世 代 交 替 的 , 一 代 人 不 能 替 另 一 代 人 去 走 。 他 們 都 要 自 己 離 家 , 看 見 異 地 與 家鄉 的 「 不 同 」 。 然 後 , 旅 行 者 最 後 又 要 看 到 異 鄉 與 故 里 的 「 相 同 」…., 那 個 時 候 , 那 個 時 候 , 旅 行 就 完 成 了 。」
「遊
是「 使 同。」
詹宏志 遠方的鼓聲
決定下一站要試著去歐洲,返鄉的路好像也變得清晰起來。
來美國四年多,即使到現在,每次夜裡推開系館的門,系館那獨特的味道,總是勾起我六年前,來訪我的大老闆和系上,那時激躍的心情。那是在台灣研究冠羽四年 多後,好像已經懂了一些東西,卻苦無人可以討論,感覺無法往前進,學術上極端抑鬱的狀況。終於來到我們這個領域的重鎮,和世界權威討論,那種「與君一席 話,勝讀十年書」那種終於把我這幾年想的東西徹底融會貫通的感覺。
其實是抱著取經的心情出國的。
來了美國,終於,好像上大聯盟一樣,與高手一起切磋。一段時間,有感於這樣美好的研究環境,還有同期在台灣研究的挫折,開始覺得想要在美國待下來,好好的做一番研究。一直沒有忘記影響我甚深的Edward W. Wilson傳記寫的:
「Scientists, I believe,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ose who do science in order to be a success in life, and those who become a success in life in order to do science. It is the latter who stay active in research for a life time. 」
覺得,努力留在美國,應該才有辦法繼續做一流的研究吧。可以收來自全世界一流的學生,有單純的環境、優秀的同僚、比較豐渥的薪水可以養家......想 到,如果在台灣教書如果碰到優秀的學生,自己得要努力的鼓勵學生出國,而不是跟著自己做研究,感覺就有點心酸。一兩年前,跟大老闆講說,「大概以後想留在 美國發展,因為想好好做研究...」。他顯然是希望我回台灣貢獻所學的,不過,他也只能說,他只能想像無法好好做研究的挫折,來理解我的心情。
然而,這一年多來,一方面,可能這一季和我一起研究冠羽的研究團隊,表現優良給我的鼓舞,看到他們努力的樣子,會讓人覺得回台灣即使是只帶大學生和碩士 生,還是可以有不錯的團隊,也會覺得他們值得更好的教育。另外,雖然我和老婆都很喜歡美國這個異鄉,然而,還是偶爾會有那種無以名狀的異鄉疏離感,大概就 像村上春樹寫的
「這本『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這樣的書名,對我來說是擁有相當真切實在的聲響的。....會毫無來由地忽然 像漫畫的對白似的砰一下浮上我的腦海。不過雖然說 『悲哀』,並不是因為不得不說外國語所以很難過,或是因為外國語說得不好所以很悲哀。當然這也有一點,不過這並不是主要的問題。我真正想說的是,對我自己 來說並不是不用學、自然明白的自明性語言,不知道由於什麼因果關係,竟然把自己團團圍住,這種況狀本身似乎包括著某種類似悲哀的東西這件事。....」
還是那篇「為什麼我們要回到亞細亞」中
「我該回答的不是「為何你要回到故鄉?」,我想,我應該回答的是,「為何『簡單』不是我的選擇」。

為何我不想活在一個真空的大地?

因為,我選擇「快樂」。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不用其他人來訴告,也不用社會對國外的嚮往來幫我們幫腔墊高。......」
另外一方面,可能也是在美國這幾年,漸漸培養了一些自信,我想,即使回台灣雖然做研究的環境不可能跟美國一樣好,我應該還是可以做一些不錯的研究吧。不過我想還是會很懷念這段有厲害的同僚可以切磋的日子,像一起發表過劍橋的Mike、柏克萊的Walt跟之前的office mate Dustin一樣,都是來系上訪問,聊聊天就激發一些想法。更不要提和大老闆Steve、三老闆Kern這些天才型學者可以朝夕腦力激盪的感覺了。雖然台 灣的學術環境(至少是生態演化界),有很多很多原因讓人家樂觀不起來,理由就容我不詳述,但是有一個經典-現象可以讓版上不是學術界的大家看出的端倪,就 是台灣生態演化界,通常學生最想跟的老師都是新進的老師或是年輕的老師,因為這些人通常才剛從國外回來,帶著從國外學習的最新知識。然而,成熟的學術環境 不應該是這樣子的,就像我的三老闆Kern,雖然他十五年前應該跟現在一樣聰明,但是經過十五年的累積,不管是寫作能力、帶學生的經驗還是累積的知識,應 該都是十五年前的他所不能比的(他自己跟我說過類似的話),或著是像大老闆Steve累積的閱歷,除了學術訓練以外,更可以給我許多關於學術態度甚至人生 的指引。沒錯,重點就是「累積」,台灣生態演化界,看起來似乎還沒有讓年輕人很好的累積環境,年輕人在台灣生態界累積的(至少我看到的),最明顯的似乎是 爭取資源的能力,最近由於強調SCI發表和五年五百億的關係,似乎看到一些往好的方向改變的跡象,不過還是需要時間來觀察。

不過,還是想回台灣努力看看。

還有,台灣有許多事情都是在美國享受不到的,像是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或著是像今年樂生遊行,那種和一群志同道合朋友在一起的感覺。還有台灣的好友們。

看到李遠哲寫下他的回家的心情
「長夜深思,也許天快亮了,或許真的是已到了我該回家鄉的時候了。」
甚是感動......

什麼時候才是我回家鄉的時候呢?不知道會是三年、五年還是十年以後.....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忙碌的一週

這麼多天沒更新
大概大家也猜得到 這週異常的忙
好像在這個禮拜內見了我所有的 collaborators (一起合作的人)
先是星期二和Berkeley 的Walt 碰面 討論修改一篇之前被退稿的稿子
退稿的主因 主要是有一個reviewer 沒有搞清楚我們寫的東西
他以一個前編輯的經驗跟我說
「只要有一個reviewer不喜歡你的東西 編輯通常會選擇退
因為 如果那個reviewer錯了 退了你稿子 你還是可以刊在別的地方
如果那個reviewer對了 那退了可以幫你改得更好」
還有他說 不要覺得退不退稿有太多的科學成分
其實三老闆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話
就是換個期刊試試看就是了
(當然啦 這樣的話 是最近才開始聽到的 顯然是初學者不宜的建議)

星期四 早上先是跟二老闆談 另外一篇文章
他給我大大稱讚了說 我稿子寫得很好
說真的我是有點意外 想當初三四年前冠羽的稿子
都是被他電得很慘
嗯 我想我可能真的不是吳下阿蒙了吧

同一天下午 又跟從Cambridge來訪的 Mike
交流一下最近在做的東西
和他上次在法國conference一起吃飯以後 就沒碰面了
沒想到 我們之前一起發表的一個理論
他竟衍生用來解釋人類更年期的演化
相當的有趣 也讓當初一起想到這理論的我與有榮焉

結果 星期四晚上 雖然很累 還是去打了球
大概打太累了
隔天早上起來就頭痛越裂

不過 本來就和Mike約好 追加討論一下我的一篇稿子
內容跟他很有關係 是他七八年前發展的一個模式
我把他跟另外一個主要的理論綜合
他給了一些建議 基本上是建議從另外一個方向呈現我的模式
聽了 有 「天呀」的感覺
因為這篇文章 是兩年多前想的 本來想說算了不寫了
但是後來捨不得
本來和三老闆一起弄 覺得稿子不錯可以投了
但是Cant覺得現在這樣賣相不佳 要稍微重新包裝一下
(沒錯! 寫paper就像賣東西 除了內容 包裝行銷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還在掙扎怎麼重新包裝

從學校回來後 就徹底不行了
頭痛的要命
老婆幫我刮砂和穴道按摩 才稍微好一些
有稍微發燒
就只能休息啦 不然看電視 不然就睡覺
睡了大概十二三小時
星期六就好了很多
雖然身體還是虛 但是好像沒有真的感冒
持續萎靡 只有早上起床稍微用功了一下 後來看了一天的電視

到今天早上 終於覺得恢復正常
電腦裡還擺著跟 Dustin合作
審稿回來要修改的稿子
因為這禮拜忙 已經拖了他好幾天了
嗯 希望今天可以弄完

喔 對了 在朋友在網誌上看到網誌右邊這個可以倒數計時的時鐘
訂了60天的期限
要把弄的五篇文章 全部投出去
嗯 有三篇已經完工 只是給大家看 然後修改就可以了
跟Dustin合作學到的經驗就是 不要急著投
給多一點朋友看 多一點建議 修改到完美一點再投

有一篇 初稿完成 但是應該三老闆看了以後還要修改
還有一篇review正在寫

弄完 (希望在兩個月內)就可以開始搞冠羽的資料啦

Sunday, October 21, 2007

新聞 台大攬才 額外加給無上限

我相信這是台灣高等教育歷史性的一步

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厲害的人帶領
什麼經費器材等 是在有人才之後的事
能帶動挖角風也很好
這樣大家才會一起拼
在這個全球競爭的時代
要優秀的人 相忍為國 實在是不切實際啦
嗯 台大有在進步 看起來李校長辦學能力相當不錯
------------------------------------------------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力拚成為國際一流學府,台灣大學校務會議昨日通過新聘教師及研究人員的額外加給規定,最快下學年度起,有潛力、夠水準的新聘教師或研究人員,就能領到額外月薪加給,金額沒有上限,此一措施不僅顛覆國內齊頭式教師待遇結構,甚至可能掀起學界挖角風。

比照美國一流大學給薪

台大校長李嗣涔說,國內教授月薪本俸加研究費在十二萬到十四萬元之間,一年以十四個月計算,年薪不到兩百萬元。台大的目標是比照美國柏克萊或史丹福等一流大學給薪。上述大學有很多優秀出色的年輕學者,年薪有十萬美金至二十萬美金行情,折合台幣約三百多到六百多萬元。李嗣涔說,加給目的是希望台大各學院能夠更積極招聘優秀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加入研究及教學行列,讓台大更快在學術研究上有成績表現。

爭取人才躋身國際名校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說,新聘教師研究人員月薪加碼的規定,可能是用於新聘助理教授等有潛力新人時,有助於台大爭取人才,也有可能是用於多個單位同時爭取出色的教授學者時,讓台大的學院學系多點本錢禮聘學者,避免一流的學者被挖角,流向薪水是台灣三倍到五倍的香港、新加坡大學。

新規定最快下學年實施

台灣大學實施「新聘教學研究額外加給作業要點」一年,原規定限制每月可額外加薪最多一萬元至五萬元不等,教師領取額外加給時間,最多只有三年,一旦獲聘為講座教授者即停止加給。由於執行成效有限,未能發揮加分作用,為台大延攬更多優秀人才,校方昨天修訂作業要點,取消一萬至五萬元的額外加給金額上限,最多領取三年的限制也一併取消。

辦法中同時規定,加給對象必須在學術上獲有具體貢獻,經所屬學院專案小組審議通過,且經校長核定者。

加碼經費由各學院籌募

李嗣涔說,各學院要給新聘教師及研究人員的月薪額外加碼經費,不是從學校財務預算提供,而是由各學系五項校務基金來支付。

五項款項分別是各學院收取研究計畫的十五%至二十%的管理費、場地出租收入、募款和財務利息及推廣教育收入等,換句話說,各學院要給新聘學者月薪加碼,得先完成募款籌措到相當經費,才能夠加碼高價尋才。

以目前台大校內各學院發展情況,李嗣涔評估,管理學院、理學院、電機學院,甚至醫學院等,都有條件提供受聘學者額外的加碼經費。

文章出自 自由時報頭條

Saturday, September 1, 2007

Modelling for field biologist

常常有人問我 關於模式的問題
最近出了一本好書
教人家怎麼入門
是由我們領域的年輕當紅炸子雞Hanna Kokko寫的
有興趣的話 可以上他的網頁試讀

話說這個Kokko
和他有過數面之緣 不過去年他來我們系上的時候
我在台灣做野外 所以沒有機會深談
不過因為他也是Cambridge幫出身的
和我的朋友 Mike Cant是同期
所以有聽說一些他的故事
據說 他強的連他原本的劍橋老師都覺得比不過他
總之 如果你看他的publication list
相當驚人啦

好吧 這篇的目的是推薦他的書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靜靜的生活

回來美國十天了
其實還蠻喜歡 在Ithaca這個安靜的小鎮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在台灣 有時候就會想念在綺色佳 涼涼的空氣
和這裡的老師 同事 討論學術
還有和亦禾兩個人單純的生活
雖然 在綺色佳 有時也會懷念台灣的家人
還有一大票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這樣講起來 這樣飛來飛去 雖然有點累
好像也是蠻有趣的生活

在系上的retreat (像是台灣的自強活動吧 大家一起討論系上的問題與未來
還有 野餐交流感情)
和久違不見的三老闆Kern碰面
五個月沒見 一碰面寒暄兩句
兩個人就又免不了連珠砲似的
講了一些這段時間想到的想法
看到Kern興奮地在黑板上畫
他想到怎麼把 我們一起發展的解釋社會性昆蟲policing行為的模式
應用到解釋 生殖細胞/體細胞的分化
Kern還是一樣 總是這麼聰明睿智的讓人驚喜
我也得意的跟他說
我想到的 解釋動物社會的統合理論

我講30秒 他就知道我想到的突破
他畫兩筆 我就瞭解他的創新
這樣的感覺 大概是做科學研究最高等級的享受吧

當然啦
也不盡然一切都是這麼美好啦
最近 重新開始整理之前寫好的稿子
看了就覺得自己怎麼寫得這麼爛 一整個覺得沒力與沮喪
好像也不過就是一年與兩年前寫的
現在 就有股想要把其中一份丟到垃圾桶的感覺
其實還真的丟了 想說這個主題就先不要寫
趕快集中火力寫我自以為的大理論
想想又撿了回來 其實只是寫得爛
idea應該還是不錯的啦

然後 還在時差 效率依舊非常差
距離我第一個deadline只剩五天了 :(
幸好亦禾已經回來了 現在心情很安定
不過 一個字一個字順利生出來的耐心還不太夠......

還有之前 投出去的稿子
現在狀態是reviewers已經都把意見寄回給編輯了
應該很快會收到編輯的決定了
真是緊張自己寫的東西 會收到什麼樣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