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寫得還蠻有趣的
不過
從這裡面看得出來 孔子註定只能是個學者
套句謝長廷說的
「一人進一百步,不如一百人進一步」
學者應該是那種 一人進一步的角色
政治人物 特別是民主政治 讓一百人進一步應該比較重要吧
-------------------------------------------------------------------
轉自Ptt2
作者: Sylviewan (dark light) 站內: (某隱形看板)
標題: [夏令] 顏回
時間: Sun Oct 21 15:30:14 2007
以往談到顏回
總有種他是"老師身邊乖乖牌"的印象
「不貳過」、「不改其樂」 感覺嚴謹又溫和
有一天無聊翻了翻史記孔子世家
才發現 不是! \⊙▽⊙/ [1;30;40m(←這個表情符號有點誇張...)
突然對顏回改觀了
也才瞬間了解為何孔子會這麼愛他
故事發生在陳蔡絕糧期間
那時大家被困住 快餓死了 遇見空前的危機
弟子們開始騷動不安 對老師孔子有了埋怨的情緒
孔子自己也知道弟子們開始不服從他的領導
於是他把幾個最親近的弟子叫過來 問問他們的想法
首先是子路--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爺爺問說:「我們不是動物,卻流落在曠野中。難道我錯了嗎?為何會遭到這種境地呢?」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竟然就很直接地說:「說不定我們還不夠仁也不夠智,所以別人不相信我們,也不願意照我們的方法去做……」
膽敢懷疑老師 如果是我我也會惱羞成怒 XD
這一條充分顯現出子路的直率卻粗魯啊啊
如果他說的是正確的 孔子應該採納
但如果他是低估了老師 那孔子豈不感到心傷?
所以孔子說:「如果每個仁者都能得到別人相信,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是怎麼回事?如果
每個智者都讓別人願意照他的話做,比干被紂王剖心又是怎麼回事?」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古來聖賢皆寂寞 最有理想的人 常常也是不被理解的一群
他們被笑 被當作神經病 他們不妥協 卻被認為不合作
從以前都現在都一樣 被誤會的人有多少呢?
子路又怎麼可以天真地以為
只要我努力做到最好 別人一定會懂得我呢?
然後孔子改叫子貢進來--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孔子爺爺重複了一次他的問話
子貢聰明多了 能夠理解老師有志難伸的心情
但他理解後 卻建議說:
「老師的道非常廣大,所以這個世界無法容得下您……不如不要那麼理想化吧?」
子貢不愧是商人 我猜他應該是土象星座的? XD
他知道老師的心情 但估計現實情況後 覺得稍微妥協是必要的
但如果思考到「利」 就不符合儒家的精神啦
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道不可行但不願放棄理想 才是孔子的個性
這種堅持在旁人眼中看起來傻
對他自己而言 卻是一旦放手了他都會看不起自己
於是孔子說:「有時努力耕種不一定有收穫,做出好器物顧客不一定滿意,君子努力修道
不一定得別人包容……如今你不修道而只冀求別人接受你,你的志向也太小了!」
子貢是聰明人 能夠懂老師
但是他的選擇與價值觀卻跟孔子不同
或許孔子會感到心寒吧 也是無奈
最後總算找了顏回進來--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孔子爺爺問了第三次同樣的話
顏回一開始說得跟子貢一樣 說老師的道很廣大 所以無法被別人懂
但是 他接著說了:
「雖然如此,老師您繼續努力推行道,不被接納又怎樣呢?不被接納才更顯出您是君子!如果我們自己不修道而被屏棄,那是我們的恥辱;但如今我們已修道有成還是不被接納,那是那些政客的恥辱。不被接納又怎樣呢?我們依舊盡力,這才顯出君子之德!」
真是......超......超大快人心的!
孔子曾說 如果中庸之道無法做到 「必也狂狷乎!」
他絕對不是溫溫吞吞的人 因為他平生最討厭的就是鄉愿
中庸當然是最高境界 然而做不到的話 寧狂寧狷
因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至少他們是積極的人 有原則的人
而這裡 顏回的發言
竟然就隱隱有一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狂與自信
難怪孔子很開心地說:「如果你以後成為有錢人,我寧願當你的管家!」
(是這樣翻的嗎? XD)
孔子是完完全全服了這個學生才會這樣說
然而背後更多的是 找到知己 找到知音的欣喜
子路很努力 可是不太了解狀況
子貢很聰慧 可是價值取捨與孔子相異
就弟子的成就來講 孔子一定是疼愛子路與子貢的
但是就私人的感情認同來說
只有顏回 是真正懂他 可以和他一起為理想向前衝的人
所以顏回死後 孔子云:「噫!天喪予!」
就學術的傳承來說 顏回就像是孔子的延伸
在他死後 唯一可以繼承衣缽的大概就是他了
然而顏回早死 孔子也意識到他的儒學將因此沉寂
(真正比較能闡發他的意思的 就要等到戰國的孟子)
所以彷彿自己也死了一樣哀痛
但就師生之情 甚至亦師亦友的情感來說
孔子或許失去了這一生中最懂他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伯牙在子期死後就不鼓琴了
而孔子繼續鼓琴
只是從此也無人繼續給予掌聲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