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代孔子在中國「復活」後,成了大陸文化輸出的第一軟實力。至今孔子學院在全球,共有54所分部,而且以每年10家新增數成長中。
孔子學院教的是什麼?漢語。其實孔子的著作與儒學歷史,在大陸人們已忘光了;以致一位被我稱為「塗了口紅的孔子」女學者于丹,在大陸與周杰倫並排成大眾文化流行天后。1949年後毛澤東提倡「破四舊」,他的觀點與杜正勝竟不謀而合,毛澤東把中國傳統歷史文學哲學一刀切,「俱往矣」,英雄人物就剩他一人。從此數千年文化的中國,被狠狠「去中國化」,中國史從共產黨建政開始,一切的美學奉蘇維埃農工主義為圭臬。走到天安門廣場,美麗的女子林徽音雕塑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是一見證,它慘不忍睹,與徽音女士的美麗傳奇完全兜不上。意識型態可以毀滅很多事物,連美麗女子都逃不過。
大陸人多不知張愛玲
台北常試圖給自己找文化定位,但主事者縱軸線的參考地圖往往過於「在地化」,欠缺世界的地圖。如果有機會到首爾孔子學院走一趟,韓國人教的漢語兩套,一套為文言文,字體自然是繁體字;一套為簡體字。首爾的孔子學院如此簡介這兩套教材的差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政府執政後,面臨教育幾億人讀書寫字的巨大任務,才推行文字改革。這是自秦始皇以來的第一次。1950年代簡化了2200個漢字,有許多字是過去幾百年常用的簡體字,但從未由官方正式認可;還有一些是新規定的。很多新的簡體字,引起強烈的不滿,出現了正簡字體並存的局面。」
簡單演繹,台灣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秦始皇統一的文字作為官方文體的國度;台北則是保存這套文字以及其文學歷史最好的城市。自西元前200年確立的字形,因著戰亂,最後流存於台灣小島;所有曾被毛澤東查禁的作家,孔子、孟子、湯顯祖、沈從文、張愛玲,直至80、90年代後,才逐一復活於中國大陸。李安拍《色,戒》,在台遇到最大的難題為張愛玲迷太多了,在大陸則是除文學理論者外,多數人不知張愛玲是誰。張愛玲、沈從文這些活躍於30-40年代的小說家,49年後,她們的讀者絕跡大陸。章貽和的著作回憶即使連左派作家沈從文,共產黨入北京城那一天,即躲入朋友家裡避難,沒幾年即遭整肅。白先勇把《牡丹亭》帶回大陸,北京觀眾竟似當年杜麗娘般,找回一段遺忘的姻緣,驚夢、尋夢、圓夢。
關起門來說實話,台北無論保存古蹟、發展設計,都很難擁有國際的競爭力。上個月祭孔大典,一大早各級官員師生昏頭昏腦地站著祭孔,孔子在台北,要的恐非古禮,活化孔子或漢語,並且把它作為台北除故宮外最大的文化軟實力經營,恐怕是台北在文創產業中最大的世界優勢。
台灣現在書寫的繁體字,承繼的文明可不得了,可惜我們只從政治,很少用文明產值的角度來看待它。中國文明雖然不是世界第一發展文字的文明,但是巴比倫和古埃及、亞述楔形文字很早之前便消失了。毛澤東不知道這個道理,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黃河文明作了一次大扭曲,蔣介石倒是老老實實把它保存於中國南方的小島。小時讀書的時候唸蔣公「堯舜禹湯……」道統說,嗤之以鼻,不就是吃人禮教嗎;但毛蔣競爭使蔣介石拼了老命把自己嵌入道統文明,台灣子民成了這場內戰最大的受益者。49年後大批的故宮寶物、黃金、技術官僚、大江南北各方人物……聚集蕞爾之島,從某一個歷史角度看,它曾創造了重大的族群悲劇,但也遺留了珍貴的文明資產,我們等於把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全偷來了台灣。
脫離爭論的最好方式
我們現在多半記得它的壞,忘了它的好。或許有一天當孔子學院出現台北,全世界學漢語、傳統戲曲、現代文學聚集於此,並創造龐大文化產值時,台北會想起60年前,那一批隨戰亂移居的人們。
這也可能是我們脫離現在政治爭論,最好的脫困方式。如果中國文化可以賺錢…,誰還去中國化呢?
陳文茜 文章出自蘋果日報10/13/07
Monday, October 29, 2007
孔子學院在台北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忘了寫
ReplyDelete其實我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不過
看這些人寫東西都要小心(其實看所有的文章都要小心)
他們都喜歡在不錯的觀點裡面
偷渡一些 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例如這一篇 就是硬要鞭一下杜正勝
說他跟毛澤東一樣
「把中國傳統歷史文學哲學一刀切」
其實杜是研究中國上古史的歷史學者
說他要 一刀切中國歷史
(我想他是在講 把中國史列在外國史裡面吧)
真是與事實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