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為語橋下東流水 出山要比在山清

看到報紙討論要讓竹中以前的老校長辛志平入孔廟入祀
勾起了一些以前在竹中美好的回憶

「辛志平曾任竹中校長卅年,制定「誠慧健毅」校訓,影響深遠,他手創三大鐵律「不打架、不作弊、不偷竊」,犯者退學絕不寬貸,這些都成為竹中傳統。辛志平生前期勉竹中畢業生「為語橋下東流水,出山要比在山清」,代代相傳,竹中學子奉為圭臬。

辛志平教育理念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竹中學生每年必須通過六千公尺的越野賽跑,且不會游泳就不能畢業,美術、音樂課程異常嚴格,因而留級、退學的學生不在少數;在辛志平主導下,竹中校風自由開朗、熱情奔放,在各領域都有傑出校友。」

有興趣可以繼續閱讀
------------------------------------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

2007.09.29 03:39 am


在聯考至上,考試領導教學的年代,新竹中學卻要求學生五育並重,當時校長辛志平要求學生一定要學會游泳,不會游泳就不能畢業,還常有學生的美術、音樂被當,令當時竹中學生引以為苦,如今卻津津樂道。

竹中第五屆校友、台大農化系退休教授楊建澤回憶,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十八日,當時一群大學生參觀十大建設之一的蘇澳港,發生翻船事件,淹死卅一名大專生及教官,當時就讀台大的楊建澤也落水,還好他在讀竹中時練就泳技,才能倖免於難。當電視記者訪問他時,他第一句話就說「辛校長救了我一命!」

現任新竹縣史館的林柏燕說,他高中三年都當學藝股長,「同學為了讀書都早早回家,留下我挑燈夜戰,真的很火大」。於是他畫了八張裸女當壁報插圖,希望辛校長看到,把他臭罵一頓,他就有理由建議取消壁報。結果,壁報連續掛了兩個星期,都沒有教官、主任找他,「可見辛校長領導的竹中,學風真是自由開放」。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也是竹中校友,有一次,新竹市區上演電影「雲雨巫山枉斷腸」,擔任班長的李遠哲考慮同學每天趕車,難得看電影,便向「生產訓練課」老師借課,全班從後山出去,遇到辛校長,還高喊「敬禮」,校長也回禮,目送他們走出校門,後來辛校長回辦公室一查,才發現是「集體逃課」。訓導主任堅持給帶頭的李遠哲操行丙等,但辛校長和導師彭商育認為,李遠哲平時表現良好,逃課也為了同學,操行還是甲等。

前新生報記者陳達成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辛志平的兒子參加竹中入學考試,僅差一分就錄取。當時招生委員會認為辛校長對地方教育貢獻良多,便偷偷降低錄取標準,讓他兒子錄取。辛志平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表示「我是辦教育的人,如果徇私,又怎能教育別人子弟呢?」結果他的兒子就落榜了。

辛志平的長子辛三立說,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和媽媽躲在故居的天花板,竹中師生在校長宿舍外守護,不讓民眾入內。後來,軍隊開始鎮壓,部分老師遭到通緝,辛校長先將老師們藏在家裡,再派人護送到台北親戚家避難,患難之情,讓他印象深刻。
-------------------------------------

「為語橋下東流水
出山要比在山清」

■ 黃祖蔭

 出自 竹嶺

  又是驪歌初奏,勞燕將飛的季候了。

  在本校畢業典禮堂前,多少年來,習以為常,總是用紅紙剪貼看這十四個字 :為語橋下東流水出山要比在山清。

  它不是對聯,它是詩句,是故校長辛志平先生生前題畢業紀念冊慣用的詩句 。去年有同學問我,這詩句是辛校長作的嗎?我答不是。又有經營里仁出版社的 校友徐秀榮君(去年他送了一批書給圖書館),他曾在悼念辛校長文中也提到: 「前幾天看到苦苓(王裕仁)的一篇文章,知道校長喜歡用『寄(為)語橋下東 流水,出山要比在山清』來贈勉畢業同業,這幾年工業發展的結果,台灣的主要 河川都受到嚴重的污染,甚至有毒了,如何『出山比在山清』,實在很難了。」

  誠然,出山要比在山清,實在很難了,甭說現代河川被污染,即使遠在唐代 中期的杜甫,他的「佳人」詩早就說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試 想千山萬壑的泉水,迴而又轉,挾泥沙以下,要保持在山時那樣的潔淨,恐怕勢 必費一番沈澱周折的工夫了。這樣說來,辛校長豈不是強人所難,要後生知其不 可為而為之嗎?當然絕無此意。

  現在先讓我們來討論杜甫所謂的「佳人」,正和屈原筆下的「佳人」一樣, 不外指「群臣」、「賢者」,而且大都是自況。杜甫這首「佳人」,經查作於唐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那年杜甫四十八歲,正逢政爭兵亂,又不幸天旱饑饉 ,他流放在華州當司功參軍,不久九節度兵潰,逼得他不得不棄官逃難,往秦州 (甘肅)從侄佐處,相機覓一枝之棲。因為政治繼續惡化,他盯衡局勢,決定絕 意仕途,於是「佳人」詩就在這種情況下託詠出來了。在詩中他對於在今高蹻遠 引之士流露了響往之情,如不入州府的龐德公、達生避俗的陶淵明、上疏乞骸骨 的賀知章、和布衣經老的孟浩然、以及送詩給他的阮隱士。

  在杜甫四十八年生涯中;自幼也曾熱衷於「學而優則仕」的世俗,也立過「 致君堯舜」的壯志,但長時間在貧苦無以為中掙札,直到四十五歲才出仕(出山 )為右衛率府冑曹參軍,一年後戲劇性的在肅宗左右任左拾遺,但也捲入了政爭 漩渦,被李輔國排斥,遠奔華州為參軍。他在這不滿五年的「出山」期中,遭遇 是如此拂逆,深深體會到「出山泉水濁」了。所以「佳人」之作,不啻是零落自 守的寫照。詩的頭兩句:「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收尾兩句為:「天寒翠 袖薄,日墓倚修竹。」這很明顯的以禍蹻自居,「天墓」「日墓」則是喻「世亂 」「年邁」,無可奈何只有效法竹林七賢了。

  辛校長更不會要學生消極方懷寶遁世,他是國父忠實信徒,主張「人生應以 服務為目的」。記得有次在談話中,他透露了當湯恩伯將軍推荐他到台灣來執長 本校時,曾許願要為國家造就一些科學人才,那就是奉行國父遺教─效法西方的 長處和「立志做大事」。只要我們稍為貿意他在本校三十年來的耕耘,確是朝著 這一方面努力著。所以本校校友在學術界有成就者特多,而在政治界比較少的緣 故。

  然則,辛校長的勉詞不從杜甫的詩而從誰的詩呢?我可以肯定的說,是從丁 文江先生而來。

  丁文江先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五日在南嶽寫的,題為「麻姑橋晚眺」。

紅黃樹草爭秋色,
碧綠琉璃照晚清。
為語麻姑橋下水,
出山要比在山清。

  這是丁先生中毒而逝前四天作的,他的死,是殉職,眾所周知;現代中國第 一個臻於成熟階段的科學是地質,而主持中國地質調查研究的就是丁文江,在其 領導下有甚多成就,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民國十八年北京人的發現(見注一駒著 ,梅寅生降;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五五0─二五五頁)。

  原來丁文江和蔣百里、陳陶遺、劉厚生、陳儀組成五人團(傅斯年後三人團 是不對的)。參加了「五省聯軍」孫傳芳的幕府。丁在蔣百里將軍讓賢推荐下做 了上海總辦。他們認為;從古創立王業的,大都出身草莽。而以書生統治天下者 ,很有才、很愛名譽,很想把事情辦好。只是有一個根本缺陷,就是現代知識太 缺乏了,他們想進去影響他,要他轉向革命同建新中國。當時在歐洲留學的傅斯 年,本來是很崇拜丁生先的,但聽到他做了孫傳芳割據下的官,就很激動,說回 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丁文江。很顯然「鳥獸不可以同群」,他們「五人團」所 懷抱的改良主義必然落空,丁事後自嘲說是「亂世的飯桶」。其實現在公認他才 當八個的上海總辦。就能建立起一個大上海市的政治、財政、公共衛生的現代式 基礎,並向西方交涉收回租界,建立了新法庭,使我國審判在裁定時較有決定權 。

  丁文江先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到湖南,並要是視察粵漢鐵路沿線的 煤礦。五日他和同行者步登南嶽,拜過恩人龔研山先生紀念碑後,行到新建的三 座在橋,見橋下亂石鳴泉,峰前松風殘照,景色至為清幽。驀然回首前塵,在上 海時天真的做法,與現在幹本行的樂趣,同樣是〞 Straaighe" (丁慣用語,李 濟為直道而行),只不過是「出山」和「在山」的身份之別罷了,做為一個中西 倫理洗禮下學者的是問心無愧的,故觸景生情而有「出山要比在山清」的本性流 露。這不單是「出污泥而不染」,更如同李遠哲校有所說:「雖然有時候人生長 在不太理想的環境裡,但是若能好的把握自己生命的活,還是可以走出這一條路 子來的。凡偉人大多心同理同,由來有此一說。

  丁文江先生逝世那年,辛校長貿在母校中山大學當助教,丁先生的遽然逝世 ,學術界甚為震慟,一時中亞各報紛紛刊出追悼文章,朱經農所撰「最後一個月 的丁在君先生的,所以他就借用了丁詩最後一句來勉力學生,而把「為語麻姑橋 下水」改為「為語橋下東流水」,這樣就比較切合而沒有特定性了。如何「出出 要比在山清」?我們揣測辛校長的用,他是教育家,必也和朱熹一樣「尊德性」 「道學問」。領導白鹿洞書院門人,為儒學開創了新境界。朱熹在「觀書有感」 七律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樣看來,辛校長慣用「出山 要比在山清」的用心就已很明白了,他叮嚀學生毋忘竹中精神,竹中畢竟是你們 的「源頭」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