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新聞] 美國商會:自外大陸 台灣可能玩完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7.06.01 03:48 am
美國商會昨天發表年度白皮書,執行長魏理庭警告,台灣政府如果再不放寬兩岸往來與貿易障礙,最快明年經濟就會陷入大麻煩(get into a big trouble)。

他也重批,目前檯面上的兩位總統候選人,看不出來有「拚經濟」的決心。

美國商會報告還指出,台灣在亞洲四小龍「墊底」的趨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在內閣人事更換頻繁,導致行政效率低落等方面,政府應該更積極果決行動。

魏理庭表示,中國大陸明年將有具體的奧運賽事龐大商機,不少外商早就已經紛紛前進中國大陸,目前對於中國大陸還存有許多貿易管制的台灣來說,衝擊也可能會逐漸擴大。

他強調,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是世界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連結上中國大陸,就等於連結上全世界。如果台灣堅持斷絕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聯繫,勢必嚴重傷害自己,更有可能走到玩完了(game over)的地步。

美國商會會長黃素貞指出,關於兩岸直航,美國商會已經講了十五年,「該說的都說過了」,目前只須台灣政府「Just do it! 」

黃素貞說,不管在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內需情況、家庭所得成長等方面,台灣最近幾年都落後於其他四小龍成員;再加上,其他東亞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大陸、印度、越南等,不斷快速崛起,使得台灣確實面臨到不小的競爭壓力。

美國商會指出,台灣依舊精力旺盛,特別是高科技業仍有樂觀前景,但經濟基本面的潛在危機不容忽視,基礎不夠穩固的結果,將影響產業未來發展。

魏理庭直言,這份白皮書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提醒目前檯面上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多拚點經濟、少點政治,把關鍵的經濟議題放入他們競選的主軸或活動內,讓社會大眾能擁有多一點討論經濟議題的空間。

魏理庭補充,如果台灣不能從根本上進行改變,最壞的結果就是喪失競爭力,進而失去經濟領土,最後走向邊緣化。

但政府行政效率的極度低落最為美商詬病,魏理庭說,美國商會中幾乎每一個委員會都曾抱怨過台灣政府的官僚文化、效率低落。

美國商會報告還指出,例如內閣人事更換頻繁,無法維持政策延續性或適當的施政方針,新任首長需要時間熟悉政務,以致中、低階文官必須扛起多數決策責任,結果就是「行政紀律蕩然無存」,跨部會的法規協調機制也失靈,業者必須面對的主管機關越來越多,讓法規嚴重紊亂。

9 comments:

  1. 唉...聯合報的新聞,看看就好。

    雖然我覺得也許裡面的內容部份是事實,但是以「不能自外於中國」、「連結中國就等於連結全世界」這種結論作為解藥,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總覺得在有些人眼中,中國就等於全世界)。內閣人事更換頻仍、行政效率低落等等問題,難道就是因為不願意「回歸祖國」?

    還有美國商會的利益,就代表全台灣人的利益嗎?我看只是商人的利益吧!這些商人管你人民的生活、環境的健康、言論自由、政治民主?有錢賺的地方就是好國家吧。反正錢是拿去美國、加拿大那些西方國家花的,中國人民、台灣人民的幸福於他何關呢?

    ReplyDelete
  2. 我倒是覺得這新聞講得沒什麼錯,事實是現在已經已經哪麼多台商在中國了,也有幾百萬台灣人在中國生活,繼續逃避下去也不是辦法。問題是千頭萬緒,但是在統獨是假議題的前提下(藍綠的兩岸政策說實話是大同小異),如果大家可以冷靜一點,把中國當外國(本來就是外國),或是有敵意的敵國都可以,來思考一下台灣跟中國的關係。中國的經濟在崛起是事實,世界各國也都面臨中國的競爭,我們如果繼續假裝沒有這回事,繼續關起門來說這是藍綠的意識型態、政治鬥爭問題而已(雖然已經被利用的太多了),我真的覺得這樣很危險。

    ReplyDelete
  3. 我覺得這一段非常精闢。整個國家行政系統失靈是非常糟糕的。

    內閣人事更換頻繁,無法維持政策延續性或適當的施政方針,新任首長需要時間熟悉政務,以致中、低階文官必須扛起多數決策責任,結果就是「行政紀律蕩然無存」,跨部會的法規協調機制也失靈,業者必須面對的主管機關越來越多,讓法規嚴重紊亂。

    ReplyDelete
  4. 我覺得危險的是,老是將問題單單歸咎於對中國的開放。難道台灣沒有其他的問題要思考與解決?難道對中國開放就是萬靈丹?難道現在台商在中國數以百萬計,不叫做對中國開放?

    台灣被邊緣化於國際社會,不只是因為台灣對於經濟對於中國持以謹慎的態度(哪個國家不應該對這個巨獸謹慎?),更大的原因在於台灣政治地位的邊緣化,這個跟中國阻擋台灣任何有可能走出去的路有極大的關係。但是問題是,難道因為如此我們要放棄我們的主權?

    我的看法與張忠謀比較接近,他也說,實際上現在台灣「政府真正管制的行業不多,很多產業都已經走掉了,但社會花了太多精力,討論這個『沒有生產力』的議題」。在我看來,這個議題其實是統媒不斷炒作的「偽」議題,因為實質上根本沒有「經濟鎖國」這件事。在這個年代,資本的流動早已不是民主國家如台灣能夠控制的了。要是有辦法,還會有掏空台灣的問題嗎?

    張忠謀的看法可以參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Focus/2007Cti-Focus-Content/0,4518,9606030091+96060308+0+105448+0,00.html

    所以台灣要面對的,比是否對中國開放這件事情(其實根本就已經開放了)更重要的議題是如何將產業升級,保持我們的競爭力優勢。這些問題在「偽議題」不斷造成內耗的狀況之下,根本沒有被好好的討論與處理。其實就我看來,這幾年台灣政府並不是沒有策略、沒有實行,只是這些都從來不佔據媒體版面,媒體只會不停唱衰台灣。(我的訊息從哪兒來?自己去政府各部門的網站看他們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不管是文化、觀光、農業等等產業,政府都有他的對策,而這些對策都有參考歐美國家的經驗在擬定,就我看起來是有他的根據跟前瞻性,但是台灣的百姓誰知道?誰在乎?誰在一起努力?看看在立法院裡面多少內耗、媒體多少莫名其妙的報導就知道。)

    另外政府部門的問題,它的確存在,我們也必須要認真面對。但是它與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沒有必要關聯。

    ReplyDelete
  5. 對不起啊,再佔用版面解釋一下。我贊成版主所說我們必須冷靜的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也必須正視中國快速崛起的事實。我想說的只是,直接去預設「對中國開放」作為所有問題的解藥,有其根本的問題。包括「對中國開放」究竟是不是個真的議題(就像統獨議題),還是我們更該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放(換言之,也就是台灣與中國究竟應該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如何在開放的同時維持台灣的競爭力?如何在國際社會中開拓出台灣的政治、經濟空間?

    說穿了,我不喜歡這篇報導背後的意識形態以及結論,但我可以同意裡面所敘述的、台灣目前所遭遇的困難局勢、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ReplyDelete
  6. 我其實完全同意Chung講的
    「我不喜歡這篇報導背後的意識形態以及結論,但我可以同意裡面所敘述的、台灣目前所遭遇的困難局勢、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也不喜歡聯合、中時、自由、天下、新新聞 這些偏頗的媒體
    (也許你要問 那剩下什麼可以看?)
    就像Chung提到的新聞
    聽到龍應台的名字 或是看到天下雜誌 大概就知道他們要講什麼兩岸關係一樣
    是講得讓人噁心啦

    不過我不覺得台灣和中國的經濟關係是個「偽議題」
    有許多實際的經濟議題都與這有關
    例如 再論赴大陸投資項目與金額限制
    有幾百萬台灣人在台灣 並不等同於台灣政府開放 這是民間的力量
    將產業升級,保持我們的競爭力優勢
    這些也是要做的
    但是我想這個問題並不是單選題
    就像對中國開放一些 不是唯一的解藥
    產業升級也不是唯一的解藥

    我覺得恐怖的事是大概在馬英九當選總統以前媒體還是會繼續不停唱衰台灣
    已經弄到一般民眾都不知道要相信什麼

    我把Chung講的張忠謀的新聞貼在下在給大家參考
    --------------------------------------------------
    張忠謀:產業走光光 不如開放
    2007.06.03
    昨日龍應台基金會主辦的思沙龍,成了一場入定老僧與焦慮知識分子的對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首先反對「台灣邊緣化」的命題,直陳台灣從來就不是核心,何來邊緣?他認為,處在經濟轉型期,台灣企業首要命題是創新商業模式,而非美僑商會一直強調的兩岸開放。

    「我實在對邊緣化這個字眼很反感,一聽到這個詞,你後面的問題我就聽不清啦!」在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及龍應台雙面夾攻下,張忠謀不客氣打斷。

    政治的邊緣化不利競爭

    龍應台馬上解釋,台灣社會普遍瀰漫著邊緣化焦慮,是因為東協、韓美雙邊貿易協定都在成型,台灣卻孤伶伶掉在外頭。張忠謀說,那用詞應該精準,這是「政治的邊緣化」。問題是政治的邊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台灣即使曾被一百多國承認過,也還是邊緣。台灣唯一一次在核心,是二次大戰後,被小羅斯福選為盟友,否則台灣實力是沒有的。

    至於雙邊貿易協定,張忠謀也認為,只有政治意義,經濟衝擊不大,「那些協定面子大於實質。」

    張忠謀認為,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去競爭力的強項,現在轉為減弱或不再重要。九十年代,台灣最大的競爭力有四:一是工作勤奮,薪資又低,生產力高;二是理工人才優秀;三是創業與冒險精神;四是政府正向干預,扶持企業;而現在這些競爭力都減弱。

    龍應台不死心辯論,這幾年美僑商會都認為,兩岸開放是台灣經濟最嚴重課題。張忠謀不客氣地說,那是因為美國企業不在台灣做研發、創新,所以開放是他第一優先,「但這不是台灣企業的第一優先。」

    張忠謀唯一認同兩位與談人的是,如果因為政治邊緣化,導致政府對大陸投資管制,對企業競爭力確實不利。

    創新才是企業第一優先

    他認為,除了競爭力,兩岸問題應該有兩個層次考量:第一,國防技術機密性,還是不應移走。第二,產業外移,可能使台灣被掏空,「但長期還是應該開放的,政府不能因為擔心短期陣痛,就採取管制。」
    張忠謀也建議政府,其實政府真正管制的行業不多,很多產業都已經走掉了,但社會花了太多精力,討論這個「沒有生產力」的議題,「與其如此,不如就開放。」

    ReplyDelete
  7. To Yuhina:)其實我們是有共識啦!

    我也不覺得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關係是偽議題,這絕對是重要的。所以我才說必須要認真思考「如何開放」的問題。

    有時候覺得咱們小時候花太多時間在寫是非與選擇題,老是在思考是或否的問題,花太少時間去想「如何」的問題。所以政治(加媒體)人物老是可以用一些口號把我們矇混過去,因為我們很少去追問:你到底要如何達到你的政策宣示?沒有後面這個問題,一直談你要怎樣怎樣(要開放!)實在是意義不大(這是我理解的偽議題),因為我們難以評估究竟後續效應會是如何。

    你提供的連結談了許多「如何」,真是難得的好文。我也長了知識。如果更多的媒體用這種實事求是、理性的方式來報導與評論,就不會有沒有媒體可以看的煩惱了。台灣的大眾也可以有理性討論的依據與空間。

    老實說,我覺得經濟議題在台中關係至為關鍵。曾經有一個英國同學問我對兩岸的看法,我當時的回答是,台灣哪天真的被統一,被「買下來」的可能性可能大過於被「打下來」。老共致力發展經濟,可是聰明絕頂的一招啊。

    ReplyDelete
  8. 開不開放的問題已經吵了很久了,我覺得它的確是一個問題,但不是唯一的問題,也不是唯一的解藥。
    我同意張忠謀的看法,台灣的以往的優勢不再,開放是美國第一優先,但這不是台灣企業的第一優先。
    張忠謀是從科技業長遠的角度在看問題,開不開放只是短期的問題,實際上也政府也管不住企業。,台灣再不找到另一道路,現在的科技產業優勢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littletree的原文說:「台灣高科技業仍有樂觀前景…」,我倒覺得目前的還有的優勢是過去數十年留下的基礎,但是,我相信中國很快就可以達到這個水準。

    那麼台灣有的是什麼?

    ReplyDelete
  9. 自由時報報導可參考

    投資太傾中國 台灣居全球首位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日前美國商會批評我國政府不願意進一步開放對中國投資,是在弱化台灣競爭力;不過,根據2005年統計資料顯示,各主要國家投資中國金額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台灣位居世界第一(不含港澳地區)、比重達1.74%,遠超過美國的0.02%。

    對此,財經學者指出,我國對外投資不僅過度向中國傾斜,佔GDP比重更是全世界最高,因此,兩岸經貿政策採取「積極管理」,確有其必要性。

    儘管經續會已經落幕,但政府是否應放寬台商對中國投資40%上限,以及推動兩岸三通問題,至今仍爭議不休。台商投資中國金額是否真的不足?有無進一步放寬的空間?可以用統計數字來檢驗。

    首先,由於每個國家GDP規模大小不同,透過投資中國金額佔GDP比重,可以作為台灣是否過度投資中國之客觀衡量指標。

    根據統計,我國投資中國金額佔GDP比重,從2000年的0.81%,快速攀升到2005年的1.74%,並名列全球第一名,超過新加坡的1.70%、南韓0.65%、日本0.14%、英國0.04%、法國0.03%。

    其中,美國投資中國金額佔其GDP比重,卻只有0.02%,但美國商會卻反過來,指台灣政府限制投資中國,這樣的說法顯然「太過牽強」。

    此外,再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資料,截至2006年4月,台商赴中國投資案件累計為3萬4,746件,累計總金額為494億美元;若以中國方面統計,截至2006年4月,台商累計投資項目6萬9,000多項,協議金額達903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為425億美元,與我國政府核准金額相近。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兩岸政府官方統計數據與實際金額有很大落差,因為不少台商是透過第三地或其他方式,把資金流向中國,而根據美國國會一項調查更指出,台灣實際投資中國的資金,累積高達2,800億美元。

    前經建會主委、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有人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政府不能阻擾台灣利用中國市場,他抨擊,「這種說法是違反事實,因為台灣是全世界利用中國市場最多的國家」,

    「就算中國是個可利用的市場,我國目前利用的程度也已遠超過其他國家。」陳博志說,我國出口到中國和香港,約佔整體出口的37%,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的出口比我們更依賴中國,就算排名第二高的南韓,也只有20幾%的產品銷到中國。

    若就投資金額來看,陳博志說,我國每年到中國投資的金額約為GDP的2%,遠高於其他歐、美、日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說台灣在鎖國,這根本就是在刻意誤導人。」

    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許松根也指出,政府拚經濟要想辦法擴大對台灣投資,而非去放寬或鼓勵投資中國;他強調,兩岸經貿積極管理,並不是要綁住台商、不准去中國投資,而是現階段台灣已經投資太多、經貿過度依賴中國,時機點不對。

    他表示,在全球佈局與經濟永續發展考量下,政府的確需要對廠商投資中國,做出必要且適當之規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24/today-e3.htm

    ReplyDelete